戰後發展

   戰時許多華籍居民返回中國內地,日本投降後,他們紛
紛返回香港,每月幾達 10 萬人之多。一九四五年八月,本
港人口原已減至約 60 萬,但一九四七年底時,激增至 180
萬左右。

    一九四八至四九年間,中國爆發內戰,自國民黨政府開
始遭共產黨挫敗之時起,許多人從大陸湧入本港 , 人數之
多,破了歷來的紀錄。一九四九至五零年春,有數十萬人移
居香港,主要來自廣東省、上海和其他商業重鎮。一九五零
年中,全港人口估計已增至 220萬;此後不斷增加,現時已
逾 650萬人。

    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期間,本港經濟一度停滯不前;
其後,由於人口激增,香港不能單靠港口來維持繁榮,於是
開始發展工業。香港的工業最初以棉織業為主,其後逐漸發
展毛織業,到六十年代後期,更擴展至人造纖維和成衣製造
業。六十年代時,本港輸出的紡織品和成衣,佔本地產品出
口總值 51%以上 。 多年來,這個比例逐漸下降,但仍佔約
38%。電子製品、鐘錶及印刷也是重要的工業。

    一九六六年,香港受到中國國內事件影響,局勢日趨緊
張;一九六七年更發生連串社會騷亂事件,使本港居民的生
活全面受到影響,本港經濟也暫時陷於癱瘓。幸而騷亂事件
在年底受到控制,本港得以繼續平穩發展。

    香港繼續發展,成為鄰近地區的轉口港,與中國的貿易
也不斷增長。加上旅遊業日益發達,交通也大為改善。在地
理環境上,香港是中國的天然門戶,因此,每年從香港啟程
或過境進入中國的旅客越來越多。香港的港龍航空有限公司
和中國 6間航空公司,即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
公司、東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北方航空公司和
西北航空公司,經營來往香港與內地的定期及不定期班機服
務。現時,每週共有逾 700 班航機往返香港與內地 40個目
的地。

    九廣鐵路有限公司與廣州鐵路集團公司聯合開辦直通列
車,每天由九龍開出 4班直通車至廣州,其中兩班停常平,
另由九龍開出一班車至肇慶,中途停佛山。此外也交替隔天
開出九龍至北京和九龍至上海的列車 。 還有數條直通巴士
線,直達廣東省和華南各地。海路方面,本港每天均有客輪
直達廣州和華南沿岸其他港口。

    為配合各項發展,政府特別着重改善和增建基礎設施。
四通八達的道路、鐵路、隧道和天橋,使本港發展為一個現
代化都市。新建的高速公路,更令來往偏僻地區的交通大為
改善。

    本港經濟基礎日趨穩固 , 使政府能逐漸增加房屋、教
育、社會福利和醫療方面的開支,由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的
243.4 億元增至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預算的 1,268.7億元。

    一九五三年本港一木屋區發生大火,約 53 000 名居民
在一夜間喪失家園,政府急須安置災民,於是展開了本港的
公共房屋計劃。時至今日,本港已有周全的公共房屋計劃,
提供各類設備齊全的租住公屋及居者有其屋單位。目前,香
港超過半數的家庭已自置居所。

    本港訂有長遠房屋策略,旨在興建新的單位,滿足房屋
需求,以及鼓勵市民自置居所。公共房屋計劃會配合這項策
略。香港房屋委員會承擔推行公共房屋計劃的重任;房委會
計劃在未來3年 ( 一九九八/九九年度至二零零零/零一年
度 ),興建約 198 345個新單位。

    政府用於教育設施和改善教育質素的開支,一向佔財政
預算的重要部分。現時政府提供免費小學和初中學額,所有
15 歲以下的兒童均須入學接受教育。 按照一項持續推行的
計劃,在一九九七年,政府為大約 81%的 1 5歲學生提供資
助中四學額。

  過去 10 年,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在推行社會福利工作方
面,取得重大進展;社會福利開支由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的
28.2 億元,增至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的 190.4 億元。

    醫療服務方面,當局也積極進行多項發展計劃。未來 5
年,本港將增設 4間大型公立醫院,分別是北區醫院、九龍
醫療康復中心、將軍澳醫院和荔景醫院,此外,並會增設約
5 間診療所和分科診療所。

    當局制定了完備的勞工法例,為僱員提供福利、保障、
工傷補償,並照顧僱員的工作安全和職業健康。政府提供免
費的就業服務 , 幫助求職者尋找工作,也幫助僱主招聘工
人 。 僱員再培訓局為因經濟轉型而失業的工人開辦訓練課
程,讓這些工人學習新技術,重新就業。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