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港口

  最初人們認為香港並不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當時
的香港只有村民約 3 650 人 , 聚居於 20多條村落;漁民
2 000 人,棲宿於港口的漁船上 。 香港地瘠山多,水源缺
乏,唯一的天然資產就是優良的海港,有群山作為屏障,是
停泊船隻的理想港口 。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人留居香
港,主要是因為維多利亞港位於遠東貿易通道的要衝 。 果
然,香港不久便成為與中國進行轉口貿易的樞紐。

  香港自一八四一年開埠以來 , 逐漸發展為一個商業中
心。十八世紀末期,英國人雖已操縱廣州的對外貿易,但由
於中英兩國文化不同,觀點迥異,所以他們對當時的情況並
未感到滿意。

  中國當時自視為獨一無二的文明大國,在廣州經商的外
籍人士,居住和其他方面都受到諸般限制。外商只准在商館
區範圍內活動,而且只可在貿易季節期間逗留,期間他們的
家眷須在澳門居住。此外,他們又不得入城,更不許學習中
國語文 。 中國在徵收船稅方面並無劃一標準,時常引起爭
端。然而中英商人仍能互相信任,無論交易額如何鉅大,均
口頭成交,一諾千金。

  初時,雙方的貿易使中國有順差,銀元大量流入。但自
一八零零年開始,鴉片貿易蓬勃,形勢即告逆轉。清廷早於
一七九九年明令禁止輸入鴉片,但自一八三四年東印度公司
喪失與中國貿易的特權後,外商為圖暴利,竟加入鴉片商販
行列,使中國銀元外流的情況,更趨嚴重。

  清廷有見及此,遂於一八三九年三月派遣欽差大臣林則
徐赴粵,厲行禁煙。林則徐抵粵一周,立即派兵封銷商館,
不准任何人離開,斷絕糧食供應,直至外商交出全部鴉片為
止。他又著令各外商和船長具結,以後不得再輸入鴉片,違
者正法。英國商務監督義律與其他英商被圍困 6周後,迫得
下令繳出鴉片共20 283箱。

  義律隨後即向英廷詳細報告,決定在未接獲指示前,暫
停通商。英僑於是撤離廣州,往澳門暫居,但因澳門總督聲
言不能負責保障他們的安全,所以在一八三九年夏季,英僑
全部退居香港港內的船舶上。

  英國外務大臣彭瑪斯頓勳爵認為事已至此,必須解決中
英貿易關係問題。他認為英僑繳出鴉片,無異被迫繳納贖命
金( 英僑其實並無生命危險 ),因此要求中國與英國訂立貿
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個小島給英國,使英僑
能在其國家蔭庇下,安居樂業。

  為爭取上述要求,英國顯示實力,派遣遠征軍於一八四
零年六月開抵中國,遂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 (一八四零至四
二年) 。雙方且談且戰,直至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林則徐
在雙方初步談判失敗後遭撤職,由琦善接任欽差大臣。

  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日,雙方簽訂《穿鼻草約》,中國
割讓香港給英國。英國海軍於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水
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是年六月,義律把
土地分段出售,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

  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中國認為割地是奇恥
大辱,舉國震怒,清廷遂把琦善撤職,解京查辦 。 英國方
面,彭瑪斯頓勳爵也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 "一個杳無人煙
的荒蕪小島" ,不足以代替通商條約。

  彭瑪斯頓勳爵嚴厲譴責義律漠視他的訓令,召回義律,
另派砵甸乍爵士接任。一八四一年八月,砵甸乍爵士抵達香
港,決心以武力解決問題。一年後,揮軍溯長江而上,直逼
南京 , 雙方終於在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訂立《南京條
約》,戰事始告平息。

  其時,英國的維新黨政府下台,新上任的保守黨外務大
臣阿巴甸勳爵於一八四一年修改給予砵甸乍爵士的訓令,撤
回割地的要求。砵甸乍爵士於冬天戰事停頓時返抵香港,對
香港的發展甚為滿意,在訂立《南京條約》時,違背了英廷
的訓令,不僅訂立通商條約,還要求割讓香港。

    清政府並須開放廣州等5個地點為通商口岸。該通 商條
約其後併入一八四三年十月締訂的《虎門善後條約》內,容
許華人自由到香港經商。

 

[上一頁] [下一頁]